医美头条|京东自营医美撕开行业裂缝:价格透明能终结行业乱象吗?
“京东医美首店三千单预售业绩”与“iPhone 17新品京东首发预售活动”,这两个看似分属不同消费领域的商业现象,实则深刻反映了京东自营业务在多元赛道中的战略布局逻辑。作为国内零售行业的领军企业,京东自营模式已构建起一套完整且成熟的运营体系。然而,当京东试图将其在其他领域验证成功的经验复制到医美行业时,医疗服务所固有的专业性与特殊性,却对其既有运营策略提出了适应性调整的要求。
在我们与行业专家的深度研讨中,各方围绕上述议题展开了充分交流。研讨过程中形成的三大核心观点梳理如下,以期为从业者提供参考:
京东在3C领域构建的"厂商直连+智能仓储"体系,正被完整复刻到医美战场。在3C赛道,京东通过与英特尔、华为等头部品牌建立战略合作,京东医美希望凭借京东健康的供应链能力和医疗健康服务资源,做到“严选药械、持证医师、拒绝套路、透明好价”,剑指传统医美行业30%的假货风险。
3C业务的"线上下单+小时达"模式在医美领域演变为"线上预约+到店服务"闭环。医美业务在线上开设自营旗舰店,线下布局亦庄、国贸双门店,用户线上下单后可选择就近到店,这种O2O模式使国贸店预售期即实现100万元成交额。当流量已经成为医美机构的重要运营成本之一,京东由于品牌和平台均自带线上流量的优势,只需将现阶段注意力集中在到店环节。
打破行业价格乱象一直以来是京东自营的切入点。医美业务推出"透明价目表",线上全量公示价格并承诺"不推销、不加价"。这种定价策略精准击中医美消费者痛点——厌恶"渠道加价",反感"隐性消费",京东通过供应链压缩中间环节,实现"低价不降质"。
京东自营业务的标准化属性使其可以聚焦"爆款单品"策略,而医美服务的非标特性要求京东重构运营体系。京东目前已透露取消传统医疗机构"咨询师推销"环节,将医护团队KPI从销售额转向用户满意度。这种转变类似于3C领域从"硬件销售"到"增值服务"的延伸,但医疗服务的强专业性要求更深层次的能力建设,如建立医师资质数据库,确保每台光电设备都配备持证医师。
3C供应链追求"周转天数",通过AI预测实现库存周转率提升27%;而医美供应链的核心是"合规性",例如建立三级药械审核机制:厂商资质核验、运输监控、到店扫码入库。这种安全冗余在3C领域是不可想象的。医疗事故的高风险使得京东在医美领域采取"谨慎扩张"策略,从7月亦庄店试运营到10月国贸店开业,间隔三个月进行流程打磨,这与3C业务"快速复制"的打法形成鲜明对比。
以3C用户用户为例,运营侧重"换机周期",通过"以旧换新+新品预售"刺激消费,2025年手机品类复购率提升至28%;医美用户则需要"全周期关怀",有数据显示将械字号产品纳入术后包,参与计划的用户复购率将会大幅提升。这种差异源于消费频次:3C产品平均18个月换新,而医美项目存在周期性需求(如水光针需每月注射),这使得京东医美必须构建不同于3C的用户粘性体系。
京东将自身已经跑通的平台优势用在医美门店,解决了不少行业痛点:如供应链优势,药械透明化对应3C的正品保障;数字化工具提升效率,线上预约系统对标京东自营的小时购;价格策略获取初始流量,如开业补贴类比3C大促;推出“明码标价套餐”,对标3C产品“透明定价”。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战略调整:放弃短期GMV考核换取长期信任、牺牲扩张速度保障医疗安全、重构服务流程适应非标需求。
我们还期待京东可能做到什么?也许,是能够联合药监局搭建“医美药械区块链平台”,实现从生产(厂商上传生产数据)、流通(物流节点扫码记录)、使用(医疗机构扫码核销)的全流程上链,数据不可篡改。也许,是让用户扫码即可查看药械“电子身份证”,包括有效期、存储条件、过往使用案例等,解决“分装药品”“过期耗材”等行业乱象,从而推动行业建立统一的药械溯源标准,倒逼中小机构提升合规性,加速医美行业“良币驱逐劣币”。
京东在医美领域的探索,无论使用还是不适用本身的优势,也需要战略调整适配医疗行业的“安全红线”与“信任刚需”。短期看,势必需牺牲部分商业利益换取行业信任;长期看,技术驱动的协同深化或将重塑医美行业的“效率-安全”平衡,为互联网平台跨界医疗服务提供可复制的范本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