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美头条 | 郑州疾控突击查医美!当场揭穿“超声炮”“黄金微针”虚假宣传
一台普通的高频电灼仪,被包装成能逆龄新生的“黄金微针”;一台合规的“超声炮”设备,被超范围使用于未经核准的部位——在部分医美机构的宣传中,它们被冠以“高科技”之名,编织成一个个“美丽神话”。然而,在郑州执法人员的专业审查下,这些谎言被逐一击穿。

日前,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一则执法视频在网络广泛传播。视频中,执法人员直面某医美机构的虚假宣传,指出其所谓的“黄金微针”项目,实际使用的仅是一台普通的高频电灼仪。
面对执法人员的质问,工作人员辩称:“都是厂家告诉我的。”执法人员当场回应:“不要编故事,坑蒙拐骗。”这段对话不仅揭开了医美营销的虚假面纱,也折射出行业中长期存在的器械冒充与概念炒作乱象。
将普通仪器包装成“黑科技”,或将合规设备用于未经批准的部位——已成为部分医美机构的惯用套路。
据了解,视频中出现的高频电灼仪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,其注册证明确写道:“本产品仅用于皮肤浅表部位的手术中,对相应组织进行凝固,使组织变性或者坏死。”然而,在医美机构的宣传中,它却被冠以“黄金微针”之名,声称能“改善松弛、提升下垂”,远远超出其法定用途。
同样,“超声炮”设备也存有严格的治疗部位与适应症限制。视频中展示的该设备注册证显示,其仅能用于肩颈、腰腹等部位,但机构仍将其超范围使用于面部等未经核准区域。
任何超出注册证范围的操作,不仅属于违规行为,更是对消费者健康权的直接漠视。数据显示,中国医美行业合法机构仅约1.3万家,而非法从业者数量却超过10万。在这片监管与灰色地带交织的土壤中,无证行医、超范围经营、夸大宣传等问题层出不穷。
医美乱象屡禁不止的背后,是每年超2000亿元市场规模与20%以上增速所带来的利益驱动。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。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设备与技术的真伪,甚至不了解可以通过“医疗器械注册证”来核实产品的合法使用范围。商家正是利用这一认知差,将“注册证”束之高阁,转而编织出诱人却危险的“美丽谎言”。
此次执法中,监管人员不仅现场核验了设备注册证,更向公众科普了如何从证件中识别产品的合法使用范围——从“哪个部位能用”到“哪个层次能作用”,都必须严格遵循注册证核准内容。这一举动,标志着监管正从“事后处罚”向“事前防范”与“公众教育”延伸。
要真正遏制医美乱象,仅靠消费者“自学成才”或个别执法行动远远不够,必须建立系统性的治理体系:
对消费者而言,应主动核验机构与人员的资质,查看设备注册证并明确使用范围,保留消费凭证,做“明白的消费者”;
对医美机构而言,诚信不应停留在口号,而应成为经营底线,以专业与服务赢得信任,而非依靠虚假宣传与违规操作;
对监管部门而言,则应推动常态化、专业化执法,强化从注册、宣传到操作的全链条监管,并通过信息公开降低公众认知门槛。
唯有各方合力,才能让“美丽的追求”不再伴随未知的风险,让行业在规范中走向真正健康的未来。
(本文信息综合自郑州疾控发布的执法视频及相关新闻报道)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