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令养生,不可错过的【三伏天】
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,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,人们不再后知后觉,等到疾病出现再行干预。而开始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,并借助正确的养生手段来保障自身健康,预防疾病的出现。
根据时令、温度以及环境的不同,身体需要的调养方式也不尽相同,以具体的季节特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,往往能起来事半功倍的效果。而如今正值三伏天,是全年中天气最热,气温最高,阳气最盛的阶段,在这一阶段,人体腠理疏松,经络气血流通,正是修身养生、排毒祛湿的绝佳时机。
三伏天养生要点
三伏是指初伏、中伏、末伏三个庚日,具体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法来推算的,一般在7、8月前后。入伏后,高温、高热、高湿的 “桑拿天”将频繁出现,热浪袭人,酷暑难耐,气温节节攀高,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。需要我们提前了解,做好防范,才能安全度过三伏天。
少吹空调
空调虽然可以迅速降温,但空调房过于密闭,与室外温差大,频繁在室外的高温环境和室内的低温环境中往返,机体忽热忽冷难以调节,很容易患上暑湿感冒。老人由于机体衰弱,对温度的调节能力有限,更要少吹空调。即使开,温度也要以26℃为宜,保证室内外温差在7℃以内,并且避免直吹身体,颈、背、腹、腰、腿等部位更要做好保暖,以免寒气入体。
谨防高温症
步入三伏天,中暑也进入高发期,较大的空气湿度使汗液无法快速蒸发,体温调节受到限制,热量积蓄在体内,就有可能引发全身发热、恶心等中暑症状。年老体弱者脏器功能减退,体内的水分比年轻人少15%左右,因此抗热能力差于青壮年,更应该在盛夏谨防“高温症”。常见的“高温症”有热射病、热昏厥、无汗性热衰竭、日射病等。
注意内火过盛
夏季人体养生外发,但是却阴伏在内,稍不注意就会生病。如果暑热过度,就会损耗阳气导致内火过盛,因此,夏季要养阳避热。在三伏天的高温时节,应该减少外出,在外工作也要注意防暑降温,严格防晒。持续高温会影响人体阴阳平衡,使水湿固脾,使人出现情绪烦躁、焦虑、激动、失眠等症状。
不要贪凉
夏天炎热,贪食生冷瓜果等寒凉食物会导致体内的寒气难以散发,人体被湿气侵蚀,对脾胃非常不利。另外,夏天气温高,人体毛孔处于张开状态,冲凉水澡会导致皮肤表面温度骤降,毛孔关闭,血管骤缩,体热无法散出。洗完后不仅不能起到解乏的作用,还可能让人四肢无力、肩膝酸痛,甚至诱发关节炎和慢性肠胃炎。因此夏天最好还是洗温水澡,水温在35℃~37℃为最佳。
运动要适度
夏天人体能量消耗大,跑步、打球、爬山等锻炼方式必须量力而行,且最好安排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,既能起到锻炼效果,又不至于出现不适。此外,从营养学角度来说,身体排除大量的汗液,会造成一些矿物质的流失,如钾、钙、钠等,在炎热的三伏天,容易引起四肢无力、心慌气短、恶心、呕吐等中暑症状。因此,三伏天运动不适宜大汗淋漓,应以微微出汗为好。
正确食补
三伏天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旺盛,营养消耗量很大,适当的食补对于“秋收”和“冬藏”意义重大。然而夏天又是特别难调养的季节,雨水多,湿气影响脾胃运化,导致脾气虚,消化功能减弱。三伏进补养生,一定要把握伏天温度高,湿度大的特点,结合个人实际情况,分清虚实、对症补益。
清热祛湿
进入伏天以后,由于天气闷热潮湿,人体湿气重、出汗多。适量摄入红小豆、花生、红枣、西红柿、甜菜根、西瓜等食物,不仅具有清热祛湿的效果,还可以弥补从汗液中流失的钾元素,对于加强心脏功能的调理都是不错的选择。“酸”味食物能预防流汗过多耗气伤阴,且能生津解渴、增强食欲、帮助消化,也可以适量选择。另外,绿豆煮汤能够消暑益气、清热解毒,对于轻度中暑,头昏头痛、胸闷气短、无汗烦热症状能够起到治疗效果。但绿豆性寒,体质虚弱者不能过多饮用。
保证营养
夏季吹空调、喝冷饮容易使体内寒气过重,而羊肉、牛肉等热性肉类可以温阳散寒,补中益气,尤其适合夏季手脚冰凉、气血不足的人食用。俗话有“伏羊一碗汤,不用开药方”,足以见羊肉在伏天的效用。食用热性肉类时要注重荤素搭配,温凉互补,吃涮羊肉火锅时,要多吃些白菜、冬瓜、青菜,以平衡温凉寒热。有牙痛、上火、发烧感染症状和体质偏热的人,应忌食热性肉类。另外,适量使用没有经过加工的全谷类的面食,如小麦粉、燕麦粉、荞麦面等,能很好的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B族以及一些矿物质。
少食油腻
三伏天湿气极盛,汗液难以排泄损伤脾胃,常使人四肢发软、胸闷、食欲不振。这个时候如果再吃一些大鱼大肉的油腻食物,就会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,增加脾胃负担,引起消化不良等胃肠疾病。多食苦瓜、黄瓜、银耳、莲子等清淡食物能减轻肠胃负担,起到清热、解暑、提升食欲等效果。此外,绿茶含多种维生素、矿物质,可以迅速补充人体流失的电解质,维持体液的动态平衡,能够帮助消除倦意,清热去火、提神醒脑。
忌过热过冷
过冷: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阶段,应少吃生冷的食物,比如冰镇西瓜、冰镇啤酒、冰镇饮料、冰淇淋等。生冷食物和饮料会造成血管急剧收缩,阻碍血液循环,不利于体内散热,导致寒气会积聚在体内,对身体伤害很大。
过热:大料、辣椒、桂圆、荔枝、榴莲等热性食物食用过多,容易引起消化不良,使得胃口变差,饮食无欲。天气酷热,出汗较多,容易耗气伤阴。因此,山药、大枣、蜂蜜、莲藕、木耳等补气养阴的食物是不错的选择。
三伏灸
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,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。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,自然界的阳气最盛,人体内的阳气也最充沛,热能温阳,阳能祛寒,在三伏天进行天灸治疗,能达到调节经络,温补袪寒的养生效果,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青睐,被称为三伏天不可错过的养生方式。
三伏灸的作用
调节经络:温热性能的药物对局部的刺激,具有温经通络、行气活血、祛湿、散寒的效果。而且通过经脉的调整,能达到补虚泻实,促进阴阳平衡,防病保健的作用。
局部刺激: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,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,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,来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。
药理作用: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,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,激发全身经气,增强机体抵抗力。
三伏灸不同穴位的功效
关元:在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下三寸。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,也是脾经、肝经、肾经、任脉的交穴。
功效:温通经络、理气和血、补虚益损,补一身之元气。
中脘穴: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中脘穴为腑会穴,同时又是胃的募穴,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。
功效:对于胃的各种疾病具有良效,如胃痛、腹痛、腹胀、呕吐等。
神阙:神阙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“肚脐眼”。
功效:对消化不良、腹泄、下痢、虚喘等有防治作用,还有提高免疫力、调节脏腑功能,延缓衰老的作用。
足三里: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,当犊鼻下3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,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。功效: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,是脾胃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。
注意事项
1当天以及次日不能吃生冷、海鲜、辛辣食物,也不能吃牛肉、鸭、鹅、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,10小时内不能洗澡。如皮肤出现水泡,应注意保护好创面,避免抓破引起感染,必要时前来医院处理或搽烫伤软膏。
2孕妇、心脏病患者、阴虚火旺体质者、心肺功能障碍、皮肤严重过敏的人都不适合“三伏灸”的治疗。在做“三伏灸”之前,一定要先找专家进行咨询。
3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七类:平和质、痰湿质、阳虚质、气虚质、阴虚质、湿热质、阳热质,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所适合的具体方法也有差异,只有根据自身体质进行艾灸治病,才能达到预期目的。
(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)